民以食为天。“菜篮子、米袋子”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菜篮子、米袋子”更不能掉以轻心。近来,在外资大举进军中国粮食市场的同时,在种子市场上也出现了扩张迹象。专家认为,中国加强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是中国“菜篮子、米袋子”不空的根本保证。
外资瞄准种子市场
山东寿光是闻名遐迩的蔬菜种植和集散中心。就在这里外资种子企业正在这里扩张,据统计,外资企业已经占据了寿光种子市场的近90%的市场份额。据当地菜农介绍,外资企业种子之所以受到青睐,在于这些“洋种子”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抗病性方面都优于国产种子。据统计,中国种子市场份额已由2001年的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亿元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未来10年增长潜力更为显著,必将吸引更多的种业集团迈进中国市场。目前全国已有49家持有效证照的外资企业,孟山都、先锋、拜耳等国际种业巨头纷纷涉足国内市场。而自2000年至今,外资企业在中国共审定玉米品种84个,占3.05%,尽管总体份额不大,但一些品种推广速度很快。
在蔬菜种子市场中,“洋品牌”占据新、奇、特品种市场,控制了50%左右市场份额。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注册种子企业8000多家,有效经营区域为全国的育繁加销售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不足80家,拥有自主品种权的企业也仅100余家。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常年用种量为300亿公斤,价值达5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特别是2000年我国颁布了《种子法》,国内种子市场,尤其是蔬菜、花卉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蓄势已久的国外大公司纷纷登陆中国。据称,目前我国70%的种子市场被国外企业控制。可以说洋种子目前在中国“得意洋洋”。实
际上,中国也开始了对种子的投入。据悉,中央国有企业中种集团正在投资6亿元左右筹建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旨在建立育繁推一体化运作模式。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种业界最大规模的自主研发投入。但是,中种集团目前还没有实力同跨国企业竞争,属于“远水不解近渴”。“洋种子”的涌入对我国农业产业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带来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也增大了技术所有者对农业生产的控制权。有专家表示,如果种子市场被外国企业控制,那么相当于中国农业的“咽喉”被人家掐住。
市场竞争中外资优势明显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世煌表示,中国种业起步晚、基础弱,而跨国公司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雄厚的资金优势、成熟的市场运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对中国种业构成竞争压力。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持证种子企业多达8700家左右,但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00多家。全球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种业市场份额的35%,而国内种业10强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0.8%。
业内人士呼吁,要与国外种业公司抗衡,中国应引导国内种业进行重组整合。中国种子企业在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弱于跨国公司,导致了市场中洋种子大行其道。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有过博士后研究经历,目前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的张春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包括种子行业在内的农业产业,目前面临着外资企业主导的局面。他分析认为,一是在加入WTO谈判期间,中国没有意识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及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倾向性问题。第二,近几年,中国农业产业外资进入非常快,在一些领域中外资占有主导地位,比如大豆压榨等方面,中国企业在引进中存在盲目迷信外资和外国技术的倾向。加快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2004年因中国企业对国际大豆市场的误判,形成了大豆危机,造成国内压榨企业损失惨重,大量企业倒闭。而此时控制粮食生产运销的国外跨国公司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大豆压榨企业。据统计,国内70%以上的榨油企业被跨国粮商或控股或参股,已经形成了国外四大粮商控股或参股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
国际粮商控制中国食用油市场超过70%,市场的话语权被外资企业所掌控。中国大豆产业链的“沦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中国作为大豆的最大生产国之一,整个产业却控制在跨国巨头手中,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和警惕。外资进入中国农业产业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弥补资金的不足,提供了高质量产品及先进技术。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农业产业的安全带来隐患。
因此,专家建议,中国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提高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关键一步。张春敏认为,中国当前应该重视农业产业问题,必须加强农业产业的自主性,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产业涉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中国有必要一方面发展自己的技术,另一方面利用规则提高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农业产业的门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