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竞争力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中国人力资源总量大,人力资源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1,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人力资本构成指数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中国整体劳动力素质不高。
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劳动素质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10月22日,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致辞时强调,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要把数量巨大的人口资源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把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成巨大的人才资源,加快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本人有幸获得全国人才发展论坛一等奖,张德江副总理和尹蔚民部长亲自为获奖代表颁奖。本人在大会上发言《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王晓初副部长大会表扬: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劳动素质,是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对每一个劳动者来讲,劳动素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劳动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对国家发展来讲,劳动素质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国际经济大变革,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世界制造”要向“世界创造”转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
2009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启动了高技能人才调查,杭州市收到37家有效的企业问卷,涉及25852名技能人才,7003名高技能人才;收到340名有效的个人问卷。通过历史数据的收集,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形成了高技能人才的调查结果,向大家汇报下。
第一、关于高技能人才与经济增长
从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上看,初级技工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当初级工的数量提升1%的时候,人均GDP就会增长1.02%;但其它变量相关性不大,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需要与经济增长规模相衔接,这对打造世界制造业有重要意义。
从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上看,技师和高级技师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贡献最大,当技师和高级技师增长率提升1%的时候,人均GDP增长率就会增长0.10%。
但其它变量相关性不大,这说明高技能人才培养速度,需要与经济增长速度相衔接,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关于高技能人才与产业结构调整
从高技能人才结构上看,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为27%、38%和35%,也就是说高级工低于初级工近7个百分点;这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比例为35%、50%、15%,高级工超过初级工近20个百分点。
从高技能人才企业分布看,三资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例为31%,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为28%,国有企业24%,而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只有8%和9%,这说明联营企业、私营企业生产技术含量较低。
从高技能人才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52%,交通运输业占17%,服务业占7%,这说明制造业是高技能人才主流;但在制造业当中,食品加工18%、石油化工17%,而装备制造12%、汽车制造1%,说明高技能人才分布不均匀,以加工贸易为主,需要根据产业规划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三、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高技能人才培养包括企业培养、学院培养和社会培养。近几年来,杭州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和健全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有62%企业选择自行培养、技工学校和市场招聘相结合,有56%企业选择技工学校和校企合作培养,有27%企业选择高等院校培养。
从个人的培养路径上看,个人获证时间与技术等级正相关,个人的年龄与获证途径正相关,与获证时间负相关,但个人的性别和文化程度与获证时间、获证途径不相关的,颁发部门和获证途径与技术等级也不相关。这说明社会相关部门要加强统一协调。
第四、关于高技能人才短缺路径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占企业需求比例的50%、42%和19%;缺口最大的是电子制造、维修保养、汽车制造,占企业需求的35%、32%和27%。
研究表明,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工种、性别和年龄段是形成短缺技术等级的主要因素,其中短缺的年龄段相关系数最高0.864,短缺的工种相关系数为0.669,短缺的性别相关系数为0.621,短缺的年龄段、技术等级和性别是形成高技能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最后谈谈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些希望:
一是企业要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调查发现,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 部分企业受规模限制,自行培养困难;在职职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个人学习性不强,影响了企业的培养和发展; 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
技能人才薪酬体系不合理,很多企业没有实施技术津贴。待遇低与风险大的反差,导致许多青年工人想改变职业身份,加入到待遇高、风险小的管理者行列和专业技术人员行列。
二是学校要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
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 由于缺乏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经费不足,规模有限,设备老化,毕业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决,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再加上职业教育的培养时间过长,培养的成本较大。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学生难以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三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
调查显示,只有4%的青年愿意当技术工人,想当老板的青年是愿意当技术工人的4倍,多数人不愿从事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开发、激励机制和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需要加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需要加大鼓励生产操作一线的技能劳动者,努力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
从长远规划上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
201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给我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促进就业为宗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