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
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1月31日合肥改县为市,工业经济从一个占地5平方公里、人口5万的消费小城起步,整个工业只有一个48千瓦的小发电厂和一些手工作坊。 2月,人民政权第一个工厂皖北汽车修配厂组建。 6月,合肥电力厂筹备委员会成立,8月14日恢复供电,当年全市年用电量只有2.9万千瓦时。 7月,解放军皖北军分区烟厂迁址合肥,成为合肥卷烟行业第一家公有制卷烟生产企业。 全年,合肥工业总产值226万元,全市仅有3户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市(城区)总人口6062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7万元,人均购买力仅16元。 |
1950年 |
合肥生产出安徽第一辆木质车厢的汽车。 4月,合肥电力厂建成,增装一台406千瓦柴油发电机,增加发供电量,当年工业用电7.8万千瓦时。 10月,安徽新华印刷厂的前身,合肥第一家国营印刷企业皖北印刷厂创建。 |
1951年 |
6月,国家投资108万元,兴建皖北机械总厂,(54年2月改名为合肥矿山机器厂),并将其列为国家一机部生产矿山机器的重要企业。 |
1952年 |
恢复和发展工业被列为城市的中心工作。三年多的恢复性建设使合肥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到36户(其中全民性质30户)其中市区23户,工业总产值2341万元。 8月,合肥市委工厂管理委员会成立,后改为工厂工作委员会。 |
1953年 |
合肥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市委、政府提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发展战略,对有条件的私营工业实行公私合营。 1月,合肥电力厂更名为合肥电厂。 安徽第一家电子工业——合肥无线电厂(后改为无线电一厂)建成。 年底,国家计委确定在合肥兴建棉纺织工业,并被列为“一五”国家重点项目。 |
1954年 |
元月,合肥市委成立工业工作部。 上海部分私营企业开始内迁。合肥成立迁厂筹备处。 11月1日,城区第一座日供水能力6000立方米的合肥水厂诞生,12月1日开始售水营业。 11月,合肥市由市政府手工业管理科改设手工业管理局和手工业生产联社。 |
1955年 |
合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57个。 3月19日,公私合营金马金笔厂由上海内迁合肥。 5月25日,我国第一家生产卫生衫裤和汗衫背心的针织内衣厂上海振丰棉织厂内迁合肥(后更名为安徽针织厂)正式投产。 9月,合肥印染厂开始筹建,当年,5家上海企业迁肥。 |
1956年 |
全市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月,合肥高开总厂的前身安徽省农具机械研究所创建(后于65年9月改名合肥机床配件厂)。 4月份,市委工业工作部更名为市委工业交通工作部。 6月,合肥钢铁厂筹备处成立。 当年,34家上海企业内迁合肥。 |
1957年 |
元月1日,由合肥三里街机场首发的第一条国内航线首航。 6月份,历时三年半建设,国家在安徽兴建的第一个中型纺织企业——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在合肥投产。 通过“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至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达到378家,工业总产值16685万元,轻重工业比为78.25︰21.75,重工业比重比1949年上升18.3个百分点。 当年,3家上海企业迁肥。 |
1958年 |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全国范围轰轰烈烈开展“大跃进”运动,合肥在1957年以前不能生产的钢铁、重型机械、精密机床 、变压器、裸铝线、汽车、拖拉机、自行车、轴承、氧气等全部上马投产,手工业社、组升级为厂。 2月,合肥铝厂筹备处成立,6月1日基建工程正式动工。 8月,合肥市由手工业局改设成立轻工业局,撤销原市手管局;同时,设立冶金局。 9月,合钢第一座3吨炼钢转炉建成投产。 9月18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合钢。。 截止11月22日,全市建成炼铁炉428座、坩锅炉1248座、炼钢炉和土炉112座。 合肥供电所成立。 三机部在肥投资新建皖安机械厂,合肥开始有了军工工业。 当年,1户上海企业迁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