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近日接连下调欧美银行评级的同时,却上调了4家中资银行的信用评级。12月14日,标准普尔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在北京解释称,这是标普重新设定银行业评级准则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的潜在支持”。
而政府对于银行业的财务支持力度,亦正是标普调整评级准则的最直接动因。标普承认,这一因素此前被低估。
外部支持因素的影响
12月6日,标普基于今年11月9日发布的新银行评级准则,调整了亚太地区34家金融机构的评级,交通银行与招商银行评级获得上调。11月29日,在标普全球规模居前的37家银行的复评中,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得评级上调。
标普此次发布的新银行评级准则包含三大块内容:银行业国别风险评估(判断某国银行业的整体状况)、银行业个体信用状况评估(分析银行个体业务和财务风险)以及外部支持评估(政府及外部机构是否提供支持)。
其中,银行业国别风险评估分为“经济风险”和“行业风险”两项指标,以1-10分的体系进行评分,数字越大,风险越高。“这两个指标用以代表银行所处的整体外部运营环境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个体信用状况的‘基准’。”廖强介绍称。
个体信用状况评估分为“业务地位”、“资本盈利”、“风险部位”、“融资状况和流动性”四项指标。依据对这四项指标的分析,个体信用状况会较“基准”水平上调或下调。
在此基础上,标普还会评估外部机构提供额外支持的可能性。通过对“集团支持”和“政府支持”两项指标的分析,再结合银行业国别风险评估和个体信用评级评估的结果,做出最终评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标普原有的评级准则中,债项评级结果均直接与最终评级挂钩,而在新的评级准则中,只有优先无担保债券评级与最终评级直接挂钩,针对混合资本工具和优先股的评级则只与个体信用评级挂钩,不直接影响最终评级结果。
廖强对此解释称,混合资本工具和优先股设计发行的初衷是帮助银行在困难时期吸收损失,当银行遇到困难时,外部支持因素可能不会对之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新的评级准则中,它们并不与最终评级直接挂钩。
对于调整评级准则的原因,廖强称,最直接的动因是由于原有准则低估了政府对于银行业的财务支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英等国都直接为银行提供财务支持,标普之前的预想与此存在偏差。因此,我们加强了对外部支持的分析。”
而在国别风险评估方面,廖强表示,在原有准则中,银行所处的整体外部运营环境仅被视作背景因素,并不会直接纳入评级指标。但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后,外部环境会直接影响个体状况,因此在新准则中加强了对国别风险评估的考量,并将其作为评级基准。
此外,原有准则中,流动性状况并未被作为单独因素进行分析。“金融危机以来,即使是非常著名的机构也有可能被迅速消失的流动性所击倒,因此我们提高了流动性的考量比重。”廖强说。
“政府关联实体”
基于新的评级准则,中国的银行业国别风险的经济风险得分为6分,行业风险得分为5分,从第六类调整为第五类。
廖强表示,在新评级准则实施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评级之所以被上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潜在支持的支撑力度有所加强。标普1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上述三家银行被归类为政府关联实体。“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在上述银行面临财务压力时提供及时与充分的特别支持的可能性‘非常高’。”廖强说。与此同时,招商银行评级上调的原因则是由于个体信用状况评估被上调一级,外部支持评级并未发生变化。
标普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总经理曾怡景也表示,根据新的银行业评级准则,亚太地区79%的银行前景都为稳定,但亚洲银行业难免会受到全球经济形势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
根据现有评级结果,标普预计,所有银行评级中超过90%的评级较现有评级仅有最多一级的变动。而在今年1月时,标普预测该比率为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