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正向内地蔓延 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企业生产形势趋好,求职者要求提高——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本报讯 春节过后,企业缺工已不仅仅出现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内地省份和城市劳动用工也日趋紧张。近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在成都、宜宾、内江、乐山、绵阳、南充、眉山等城市就春节前后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显示,多种因素导致企业招工难度加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调查报告指出,在成都、宜宾、内江、乐山、绵阳、南充、眉山等城市,目前约有一半的企业存在缺工现象或难以招到合适的人员。调查还显示,“21-30岁”和“31-40岁”是企业缺工最严重的两个年龄阶段。今年以来大多数企业都上调了工资标准,但招工难、留人难、用人难的“三难”现象普遍,“招工难”问题尤为突出。
调查报告对企业用工紧缺原因进行了分析。
——随着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陆城市的转移,如新落户四川的富士康、巨腾国际等巨头在成都、绵阳、内江、宜宾、乐山等市均以任务的形式下达招工计划,还有不少沿海企业将招聘直接延伸到了各市州的乡镇。在宜宾一个较为偏远县的乡镇劳动保障中心,调查队在走访中都遇到沿海某企业直接派出招聘工人的业务代表。给本地企业用工造成压力,劳动力资源争夺日趋激烈。
——随着企业景气指数的连续冲高,企业生产形势趋好,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增了生产线,导致用工需求的增加。内江市100个企业问卷调查中,28.9%的缺工企业认为“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是造成本企业缺工的原因。
——季节性生产的企业缺乏吸引力,用工缺口较大。
——求职者对工种环境、工资待遇要求普遍提高。77.8%的缺工企业认为“劳动者对待遇的要求与企业提供的条件不符合”是造成本企业缺工的主要原因。内江企业对一线工人(职工)给出的工资标准普遍在1000元/月以下,对“基层管理和技术人员”给出的工资标准普遍在1200-1500元/月,对“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给出的工资标准在2000-2500元/月。企业反映,家政、餐饮服务等企业工种工人2010年的工资较前一年平均提高了200-300元,制造业企业工人的工资也有近200元的提升。求职者中,电工等技术工种对薪酬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普通工人,基本要求都在2400-3000之间。但多数受聘者对工资待遇的期望比公司提供的高出50.0%以上,与之矛盾的是,由于近年来原材料的不断涨价,企业生产成本攀高,利润不断缩水,这样的薪酬要求企业难以完全接受。
——中小企业职工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调查发现,大型工业企业和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比较健全,一线工人基本都享受了“五险一金”待遇。但中小企业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大部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都只为职工购买了1-2项保险,部分餐饮和社会服务业企业没有为员工买一项保险,并且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加班补贴。福利、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招工难。
——熟练工、技工待遇相比发达地区较低,导致人才流失。虽然普通工人的待遇与沿海地区差距不大,但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却相差甚远。不仅熟练工和高级技工如此,刚从本地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工也通常会把本地企业作为自己事业的一个“跳板”,工作两三年后就跳槽到沿海地区或其他大城市。据调查,本地重点企业雇佣高级技工的工资只有沿海竞争对手企业的一半左右,各种福利、保障更是相差甚远,这是本地企业陷入“人才留不住,技工招不来”困境的原因之一。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40.0%的缺工企业认为“劳动者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不符合”是造成本企业缺工的原因之一。尽管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招工单位多,应聘者也多,但最终谈成合同的极少。部分工业企业表示:企业招聘的工种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如车工、钳工、钻工、水电工等,拥有这些技能的应聘者太少了;服务行业和销售岗位对相关工作经验有一定要求,满足条件的人也不多。部分招工企业反映:许多“4050人员”无法找到工作,主要是因为缺乏一技之长,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条件;许多年轻人也无法签到合同,除了其自身对待遇的要求过高以外,缺少工作经验和特长、技能也是一大阻碍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逐年减少和择业观念的转化。不少“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嫌本地招工企业开出的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那种包食宿、加班带来的有限工资已经很难吸引他们,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时间自由度、工作轻松度和个人发展机会。
报告指出,当前企业出现的“用工荒”并非说明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而是供需双方条件和利益的不对等所致。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物价上涨使生活成本不断提高,求职者对福利保障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劳动者对用工单位的要求和选择也在提高。另一方面,又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燃油、运输费等附加成本的提高,特别是中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有的确实很难达到求职者所要求的福利待遇。而且,大学生就业难仍是当前各级政府不可忽视的现实。
随着“人口红利”时代的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中青年劳动者逐渐减少已成必然趋势,结构性用工矛盾还将愈演愈烈。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如何督促企业规范用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何让更多的劳动者有尊严的工作、生活和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如何提高和保护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合法生产利润?要使中国经济向“国强民富”方向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逐步实现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政府需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